果農們正忙著摘梨、運輸。地頭紅色天棚下,收購商們正忙著組織工人驗級、裝箱。近年來,以三季梨為代表的西洋梨和日韓品種沙梨走俏煙臺,種植面積約為1.07萬公頃,占據了種植總面積的80%以上,成了果農致富的搖錢樹。相比之下,龍口長把梨、碭山酥梨、萊陽荏梨等本土梨種植面積日漸萎縮,目前總面積不足2667公頃。
面對外與內的競爭,本土梨路在何方?近日,筆者專程前往龍口、牟平、萊州等煙臺老梨主產地調查。
國外品種獨秀
鮮梨上市季,煙臺各大水果主產地均聚集了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搶購。在萊州市文峰路街道杏園村郭振鐸的三季梨種植園內,果農們忙得不亦樂乎。“預計今天能下1萬多公斤,裝1400個箱。”郭振鐸欣喜地說,“鮮梨成熟時間段不同,下樹也分批次。早在半個月前,我就摘了兩萬來公斤,這批次估摸在3萬公斤左右,而下批要在一周后,那就是掃尾了。”
煙臺萊州引進發展三季梨已有10多年歷史。目前,該市三季梨種植面積已達400公頃,每年這個時節都會有大量外地客戶云集萊州,搶購三季梨。“現在我們這邊都栽這個品種。”文峰路街道山口村果農王希良介紹,前些年,他家也是主栽本地品種的,但是由于經濟效益不明顯,因此全部嫁接、砍伐,換成了西洋品種。
在西洋梨沒有大規模種植之前,黃縣長把梨、碭山酥梨、萊陽荏梨等本地老品種,一直是萊州的主栽品種,為當地致富立下了汗馬功勞。而今,功臣已老,這些本土品種在萊州僅是零星種植,面積不足133公頃。
“不光萊州如此,煙臺市都是這個現象。”煙臺市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新技術室主任蘇佳明介紹,近幾年,通過市場供求和價格反映,果農開始了自我調節,一些本土老梨品種紛紛面臨砍伐現狀,目前,全市梨樹種植面積約1.67萬公頃,但是本地老梨僅能占20%的份額,其他全部換成了西洋品種和日韓品種。
本地老梨二缺一
發展水果產業,是煙臺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。有著“水果之鄉”頭銜的煙臺,為何要依靠外援來助?在蘇佳明看來,本地梨品種之所以發展不起來,與自身砝碼不夠重有很大關系。“萊陽梨在全國算出名的了,但是在最高峰它的種植面積都沒有超過1000公頃,更不用說現在不足667公頃的總量了。”蘇佳明說,在市場化的今天,梨品種要想發展離不開高品質、耐運輸這兩條,“萊陽梨盡管好吃,但是不耐儲藏;龍口長把梨雖然耐儲藏,但是口感和品質不行。”
當前,全國所有適宜水果發展區域,皆在“水果”兩字上做文章,以期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。在這種情況下,煙臺這個水果之鄉開始了轉型升級。蘇佳明介紹:國外品種在研發之初就考慮到了深加工的因素,因此這些品種果肉細膩、果核較少,而一些老梨品種起步較早,當時考慮的就是賣價,因此要落伍許多。
“一般情況下,西洋梨在7月底就開始成熟,時間相對要早,公頃收入能達30萬元,而其他本地品種,成熟期多在9月之后,想要達到這個收入很難。”除蘇佳明所說的因素,長年從事鮮梨收購的王希堯認為,這全因經濟效益使然,“西洋梨的收購價格相對較高,一般會在2至3元之間,而一些本地老梨收購價到2元就算高的,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運到市場上不好賣。”
在水果品種琳瑯滿目的今天,外表是吸引顧客的首要因素。王希堯介紹:西洋品種和日韓品種盡管屬于梨品種中的晚生后學,但是晚也有晚的好處,那就是經過多年試驗,它的各項性能要優于老品種。像三季梨,它的優點就是坐果率高、病蟲害少、外表光澤。
紅皮梨成主打
筆者了解到,在萊州市朱橋鎮史家村,還有部分果農在進行碭山酥梨的種植。他們說,這種本土梨上市晚,大約在11月份上市,水多味甜,耐儲藏。因為在11月份蘋果大量上市,所以梨農會把梨儲存起來,留到第二年春天再賣,打時間差,不但不會影響口感,而且還能賣個好價錢。
有統計表明,目前煙臺市梨種植總面積1.33萬公頃,其中,本土萊陽荏梨僅有667公頃,龍口長把梨1667公頃,而西洋梨品種約3333公頃~4000公頃,日韓品種4667公頃。
蘇佳明表示,西洋梨和日韓梨的大量引進豐富了梨的品種資源,迎合了不同的消費群體,為農民增加了增收的渠道,雖然壓縮了“本土梨”的種植面積,但對整個產業來說并沒有造成任何損害。它們將是今后煙臺的主打品種,本土老梨將逐漸消失。
據介紹,當前煙臺是全國西洋梨種植面積最大、栽種時間最早的區域。近年,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在煙臺成立了梨品種煙臺綜合試驗站,其主要目的就是對西洋梨進行攻關、科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