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春時節,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董周鄉蔡莊村,滿山坡的梨花把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團團圍住,雪白一片,馨香縈繞。通往村里的水泥路上,小汽車來往不絕。“去年梨豐收,村里一晚上提回來十幾輛車。”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占國自豪地說。
地處昭平臺水庫北岸的蔡莊村,有234戶1000口人。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多點,卻有3600多畝荒山禿嶺。談及以前的苦日子,村里老人直搖頭,“漫山遍野石頭窟隆,這頭到那頭,都是黑澆油(當地人口語,紅薯面窩窩頭)。”
“都成荒坡地了,凈是石頭,荒草,村民種啥啥不成,咋想著靠種梨發了財。”現年57歲的李占國已經干了24年的村黨支部書記。
1999年前后,在安徽碭山梨園務工的村民張老末與同村工友回到家鄉,開始嘗試種植碭山酥梨。“承包了一二十畝石頭坡地,種了五六年,沒結幾顆果,愁哩心慌,后來請了碭山那邊的技術人員過來指導,效益一年比一年強。”村民們眼瞅著在石頭堆里刨出了“金疙瘩”,都積極行動起來了。
五里嶺特色經濟林長廊在242省道董周段兩側,覆蓋了蔡莊等38個行政村。蔡莊村支部委員,49歲的段瑞強將魯山縣五里嶺梨產業帶上了新的發展軌道。
2003年,開了十幾年代銷點的段瑞強在一本破舊的《中國果樹》雜志上偶然了解到,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鄭州有個果木研究所。多次前往考察學習之后,段瑞強發現,五里嶺土地貧瘠,但是屬于黏質土壤,天然鉀含量特別高,土地耐寒,保水保肥能力強。加之丘陵地貌,光照時間長,溫差大,梨的口感不會差。于是,他揣著東拼西湊的三千來塊錢,開始引進種植紅香酥梨。
“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,咱種地也得講科學。”這是段瑞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2007年,段瑞強的梨園迎來了大豐收,20畝地一年賺了兩三萬,周圍群眾沸騰了。段瑞強大方與村民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,帶領群眾買果苗,指導群眾科學種植。如今,段瑞強被魯山縣林業局聘請為果樹種植技術員,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在林間為果農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。
2010年,魯山縣因勢利導,提出了建設10里經濟長廊的戰略構想,號召群眾種植梨樹,構建梨產業帶。一時間,五里嶺兩側掀起種植梨樹熱潮,引進種植了紅香酥梨、碭山酥梨、園黃、黃冠、秋月、紅太陽、晚秋黃梨等二十多個品種。2016年,蔡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8戶。如今,除了4戶政府兜底,24戶全部脫貧。
董周鄉現在有3萬多畝梨園,年產量七八千萬斤,年產值破億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早已破萬。每年八九月份,酥梨成熟,皮薄酥脆,香甜可口,吸引了全國十多個省份的客商紛至沓來。賣梨的攤位綿延幾公里,車流人流絡繹不絕,豐收盛況令人贊嘆。
“俺們現在種植面積最大的紅香酥梨、碭山酥梨、黃冠等品種,每畝地種50來棵,一棵都能賺二三百,保守估計,每畝收益有9000多塊錢。”李占國環視村子周圍山坡上白茫茫的一片梨花,點著頭,笑著,不停地說,“夠花,夠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