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樹王
山東冠縣“梨樹王”高8米,胸徑1米,樹冠遮地面積近200平方米。這棵樹,據說是韓路村王姓家族的八世祖王泰栽于康熙年間,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樹齡,但每年產量仍達4000多斤,而且酥脆甘甜,品質極佳。經有關專家考察論證,“鴨梨王”無論樹齡之高,樹型之大,還是產量之多,品質之優,都堪稱全國之最。
在同樣的條件下,它為什么長成了“樹王”?它的下面到底藏著什么秘密?其千古之謎,只好等待專業人士去破解了。不過,一代又一代的梨鄉百姓,早已用自己的豐富的想象解答了這個問題。他們說:這棵“梨樹王”是受了“皇封”的。封它的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。
說是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,劉秀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梨園,走到一棵高大的梨樹下,有個梨子突然從樹上掉下來摔碎在他的腳前。于是,他命人又從樹上摘下一個,這一嘗不要緊,頓覺滿口生津、唇齒溢香。劉秀贊道:“此真乃梨之王也!”說也奇怪,那樹遂枝搖葉擺,好像在謝主隆恩。因此那棵樹就被稱為“御封梨樹王”。
歷經1900多年,“御封梨樹王”原樹幾度枯衰。但是,每次干枯之后,都會在原處萌發新芽。長大后,總是挺拔繁茂、高大異常,從不失王者風范。現在這棵梨樹王,已經不知道是第幾代“樹王”了。
東漢光武帝劉秀封了梨樹王之后,自然不能讓“梨樹王”成為“孤家寡人”,在隨臣的提議下,他又按自己朝中的“編制”,一并冊封了梨樹王國,也就是旅游圖上的“梨王宮”,其中“將”、“相”、“后”、“妃”,一應俱全。“梨樹王”南側的兩株便是“左右梨相”。
梨樹王北側的一棵大樹為“梨王后”。原樹已幾經枯衰,本株是康熙年間,由當地王氏第八世祖王泰在舊址重新育植的,迄今也有300多歲了。此樹開花與結果量,只有梨樹王能與之媲美。
在近2000年的悠悠歲月里,“梨樹王”和它的“后、妃、將、相們”一起經歷著風吹沙打,兵荒馬亂,一起見證著冠州梨園的盛衰枯榮。近兩千年來,梨樹王的子孫們,曾以濃密的枝葉,為農民起義軍遮風擋雨、避敵藏身;曾以甘甜的果實,為遭遇荒年的窮苦百姓填充饑腸、解餓止渴。
五子救母
這棵老樹的根部已經枯死大半了,嚴重影響了水分和養料的供應,如不采取措施,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危及生命。這時候,有個聰明的果農想出一個辦法,把根部長出的嫩枝嫁接到老樹上,為老樹構建了新的營養通道。就象五個孩子共同攙扶著年老力弱的母親,讓母親恢復了青春和活力。
于是,這棵樹便有了一個溫情的名字——五子救母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——孝道,在這棵梨樹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。
“百歲臥龍”
據傳,劉秀來蠶姑廟祭祀時,一路勞頓,便有歇息之意。他脫去龍袍,搭在梨枝上,倚樹而憩。劉秀是天子之軀,原本身材高大,只株獨木難撐龍體。當他睡醒時,那棵樹已經半撲在地,劉秀說:“臥龍潛勢也,甚解朕意。”
被封為“臥龍”的梨樹,至今軀干潛伏、枕枝虬曲。周圍還有光武帝的“御衣架”、“拴馬樁”、“錦衣衛”,整個這一片梨林就稱作“御宿園”。
由于真龍天子的封賞,這片梨園就名聲遠播,這里的鴨梨被列為貢品,并且代代蔭襲。世代梨農也不負重任,管護梨園精心細致,技術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區,因而這里的鴨梨質量極佳。自漢代以來,帝王將相、達官貴人競相品嘗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從中央到省市縣,各級黨政機關、企事業單位也爭相前來選購。現在,冠州鴨梨已遠銷東南亞和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“八仙聚”
據說當年八仙春游蓬萊,在路經此地時,忽覺清香撲鼻、沁心潤肺,遂按下云頭,在此小憩。這里是他們聚會的地方,這株形態各異的老梨樹就是他們的化身,后來在此長出一株茂密梨樹,八根大枝各向一方。傳說,后人取名為“八仙聚”。
八仙到達蓬萊之后,不經意間透露了路上游樂梨園的過程,引起各路神仙的廣泛興趣,大家紛紛奔涌而來。天宮的七仙女、太上老君、散花天子、牛郎織女等,都被梨園美景所陶醉,也競相在此地留下了各自的化身。這就是梨仙居的來歷。
結義園—— “梨園三君子”
相傳,明洪武初年,此地荒草遍地、人煙稀少,皇帝幾次頒詔從外地遷民。因為民眾多數是新遷來的,所以不知道梨樹怎樣管理,常常愁得沒有辦法。據說,當時有三位俠義風骨的老人,個個精通育梨技藝,他們結拜兄弟,經常在梨園聚集飲酒。鄉親們每次遇到困難,他們都會慷慨相助,若有求教育梨技術的,更是不厭其煩地耐心傳授。同時,他們還出錢在梨園四周廣泛地種植榆樹、楊樹,以抵御風沙。老百姓得到很大的益處,無不深切感念。
三位老人逝世后,鄉親們便在他們生前經常聚飲的地方,栽植了三棵梨樹,后人取名“梨園三君子”。這三棵樹枝相交、根相連,在漫長的歲月里,它們相依相伴、共榮共枯,同沐三春雨、同斗十冬寒,一塊破苞開花,一齊碩果飄香,成為生死不渝的友情象征。
落英湖的故事
“落英湖”,是在原來落花池基礎上擴建的。每當梨花飄落的時候,湖面上星星點點的雪白花瓣,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蔚為壯觀,令人陶醉。
梨樹王的第四個妃子名叫絳女,心地慈善,面貌卻不美,皮膚粗糙,梨樹王一向不很疼愛,梨王后更是十分不喜歡她,絳女卻每天辛勤地到湖邊打撈湖中的落葉雜物,保持湖水干凈。她還時常以湖水洗面,以湖當鏡,幾年以后,被大家忽略了的絳女變得面色白嫩、肌若凝脂。梨樹王見后大驚,問起原因,方知此湖不凡。多年來有很多遠近慕名而來的女子到此,試以湖水洗照臉面,均如出水芙蓉、白嫩俊美。
相信大家都知道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,其中有幾句很接近這里的意境,文中說的“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。”雖說他那是桃林,我們這是梨園,二者卻可媲美。